工厂的发明

纺织厂

1721年,在离英国德比市的全圣徒教堂(All Saints’ Church)一箭之地的地方,就像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那样,在德文特河(River Derwent)的一个岛上建起了一个工厂,这是第一座兴办成功的工厂。

这座建筑,与许多旧式建筑——教堂、清真寺、宫殿,或者要塞、剧院、澡堂、宿舍,或者演讲厅、法庭、监狱,或者市政厅——全然不同。严格来说,它是现代世界的产物,它也为现代世界的构建提供一臂之力。

它的内部具备了现代工厂所有的主要特征——大量的劳动力使用以动力推动的机械进行协作生产。在这个工厂里,动力来自一个23英尺高的水车;在同一个空间里,提供外部动力的设备和众多的工人一起工作。这也许跟今天不太一样,但在当时,它代表了一个新世界的开始。

有了托马斯·隆贝(Thomas Lombe)的德比纺织厂,工厂似乎跳过了婴儿时期,一下子就兴旺繁荣起来了。

建造第一个工厂,并非出于造福社会的宏大愿景,而是源于从商业机遇中获利的世俗动机。隆贝声称,他的工厂从来没有赚过大钱,部分原因是他很难从意大利获得生丝。这可能是他使用的一种计策,以防止别人与他竞争,并且能说服议会延长他的机器专利权。

在织布时,横向穿插的纱线被称为“纬纱”,与纬纱交叉的被称为“经纱”。由于交替的经纱要被反复地拉起,以使纬纱能够穿过去,因此经纱需要用更结实的纱线。为了织布,要先把家蚕吐出的长丝制成绞纱。这些长丝必须卷绕在线轴上,和其他丝线捻在一起,然后再卷绕,再捻丝,这个过程被称为“抛丝”。

观察者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德比纺织厂的创新性和重要性。《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面对这个现代的奇迹时,倾倒不已地说道:“事实、事实、事实!只有事实!”他描绘了隆贝的机器:“包含了26586个轮子和97746个零件。水车每旋转一次,就能织出73726码的丝线。这个水车1分钟能旋转3次,所以,一天一夜就能织出318504960码的丝线。”

他预见到了,这种惊人的景象会变得不再罕见,未来将会出现无数大型工厂。

棉花

隆贝的纺织厂一直具有重要性,但不是作为丝绸纺织工厂的模板,而是作为棉花纺织工厂的模板。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便于获得足够的棉花。印度的织布者使用印度种植的棉花,但欧洲气候不适合种植棉花。在18世纪晚期,英国从世界各地进口棉花,包括亚洲和奥斯曼帝国的各个地区。供不应求的状况,导致了在美洲使用奴隶劳动力种植棉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到19世纪初,英国使用的棉花90%以上是由美洲的奴隶种植的。随着英国纺织品产量的激增,美国的棉花种植者向西扩张,进入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在那里,一个残酷的帝国在非洲奴隶劳工的基础上崛起。因此,工厂体系的兴起,以及它与现代性的联系,完全依赖于奴隶劳动制度的扩展。

马克思写道:“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没有棉花就没有现代工业。”言过其实,但是说得很有道理。

将原棉加工成经线和纬线,需要一定的技术,于是产生了第二个挑战。正如爱德华·贝恩斯(Edward Baines)1835年在《大不列颠棉纺织业的历史》中写的那样:“生产丝线,只需要把蚕吐出来的丝拧在一起,让它们足够结实就完事了;而棉花、亚麻和羊毛,它们的纤维却又短又细,要纺成线以后才能织成布。”

要将棉花变成纱线,必须经过“梳棉”,将缠绕在一起的纤维拉开,并且平行排列,形成一个棉条。将棉条拉到一定厚度,形成粗纱,然后捻制,以获得足够的强度。最后一个步骤被称为“纺纱”,上述步骤的总称也是“纺纱”。

一个彻底的变革,已经条件成熟了。在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发明了第一台机械纺纱机——“珍妮机”。事实证明,它的用途很有限,因为它只能用来纺纬纱,而且需要由熟练工人操作。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英国的发明家、工匠和商人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机器,用以提高本土生产的棉纱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组织国内纺纱工和织布工的广泛网络,企业家们已经有了大规模生产的相关经验。

如同巨兽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