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这雨的一生。——《仙逆》

概述

有人问弗洛伊德,怎样才能过快乐而且有成效的一生?

弗洛伊德说:Lieben und Arbeiten(Love and Work)。发展心理学家Elkind觉得这种生活还是太无趣,便加上了Spielen(Play)。好的人生,就是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我们对于幸福人生的最大误区,就是把幸福和精彩的人生当成命运的安排,好像我们自己对此无能为力,能做的仅仅是站在街头等待好的人生降临。

  • 你真好,能对音乐这么感兴趣,我就不行,我天生只对吃感兴趣。
  • 你太有语言天赋啦!难怪英语这么好!
  • 你真幸运,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另一半。

当你羡慕旁人时,有没有想过,也许那不是幸运,而是一种习得的能力。一个人命中的财富、成就和光环,也许的确有幸运的成分,但是那人展现出来的快乐、努力和热爱,都不是“遇上”的,而是“修炼”出来的。所有的美好人生都是修炼和管理出来的,每一项人生要素背后,都有支撑它的能力。

  • (玩)提升兴趣让我们持续发现新的事物,给生命注入玩耍和快乐的体验。
  • (努力)强化能力让我们固化自己的努力,得以掌控生活和工作,取得成就。
  • (热爱)固化价值观让我们产生定见,抗拒各种诱惑,聚焦热爱的领域,获得宁静与满足。

兴趣产生了快乐,努力产生了能力,而价值观则帮你发现热爱的领域。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是三种最重要的管理生命的能力。当你拥有强大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在里面努力投入地玩耍;而如果你缺失了这些幸福的能力,即使你有幸能找到这个领域,你也无力把握。

过好人生是一种能力,而非天赋。当你开始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

兴趣、乐趣、志趣

简历、见面、相亲必答题:“你有什么兴趣爱好?”经典的让你减分的回答有:“看书、听歌、旅游、看电影……”

看看下面这样的回答给你什么感受:“我喜欢看书,尤其是科幻小说。科幻三巨头中,我尤其喜欢阿西莫夫,还有凡尔纳,特别是阿西莫夫《银河帝国》里面关于骡的部分。我关注每一届星云奖和雨果奖。在国内的作家里,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对我影响最深。我曾经自己写过一小段面壁者罗辑(《三体》男主人公)的外传,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了,有两万多的点击量。如果可以,我很希望从事和文字相关的工作。”

是不是觉得这个兴趣比仅仅“看看书”强多了?即使是兴趣,也可以被分成三个等级:感官兴趣(兴趣)、自觉兴趣(乐趣)、潜在兴趣(志趣)。

当你在吃完烤鱼的路上,会突然对冰激凌感兴趣,你被一件衣服吸引进商店,又马上对旁边的披肩有了兴趣。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和追逐毛球的小猫没有什么不同,一旦那个球不在了,我们就转过头去,追逐路边的一只老鼠。外界的刺激决定着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这是我们最动物的一面。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回答会给你减分?因为吃好吃的、看书、旅游、上网、听歌、看电影,基本都属于感官兴趣。所以你这么回答,就等于承认:“我没什么兴趣,我的大脑犹如足球,谁来踢一脚,我就往哪里滚。”

自觉兴趣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我们能觉出一首歌好听,八哥基本也有这个能力。如果能明白歌词背后的故事与背景,知道歌者的经历与自我诠释,我们就会对歌曲产生新的兴趣,这就是自觉兴趣。

  • 我们惊叹星空的美丽后开始描绘星座,这叫天文学。
  • 我们在吃饱饭后继续思考人为什么吃饭,这叫哲学。
  • 我们吃了好的然后对怎么做出来开始感兴趣,这叫烹调。
  • 我们在骂完贪官和社会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叫社会学。

大部分科学和艺术都是自觉兴趣的成果,科学、艺术、文学、体育的发明往往都是因好玩而生,不是谋生的工作,所以它们前面往往搭配Play这个词。自觉兴趣让我们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并定向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形成回路,产生能力,而能力又反过来让我们能体会和学习更多。“兴趣——能力”的循环,让我们慢慢精通某项能力,打开世界。

养兴趣和养花一样,有人养什么活什么,有人养什么死什么。关键是让兴趣与能力循环。

最高等级的兴趣,潜在兴趣,也称为志趣。志趣的秘密不仅在于有感官和认知能力,还加入了更深一层的内在发动机——志向与价值观。一个人越是强大,诱惑也就越多,那么到底哪一个兴趣能够真正成为永不会满足的兴趣,带领我们穿越无常的一生?

在爱迪生最常被提及的灯泡的故事里,他和他的团队尝试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才制成第一只能够发光45小时的碳丝灯泡。当别人问他失败这么多次为什么还能坚持时,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1000多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

能把这么痛苦的事当兴趣,我小时候真心觉得爱迪生牛。我也时常这样激励自己——我只是试出来三四个我不喜欢的运动,找到五六个不喜欢我的女生,发现了七八所分数线比我高的大学。

但是,你有没有好奇爱迪生的毅力来自何处?在受挫1000多次后依然兴致勃勃的动力,绝不是来自文字游戏,也不是自嘲,而是他的志趣。爱迪生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严格说来,志趣已不仅仅是兴趣,那是我们把感官兴趣通过学习变成能力、通过能力寻找平台获得价值、在众多价值中找到自己最有力量的一种生涯管理技术,是一个人在不确定的命运中能跳出的最坚定的舞步。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这样一个兴趣,那么无论成败、认不认同、生死,都无法动摇他的兴趣,这是我们养大一个兴趣的终极目标。

人生的三种策略——遇见、定位、创造

第一种策略是“遇见”。这些人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想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哲学大抵如下——打开一扇门,如果感觉不喜欢,就转身离去,打开下一扇门;喜欢就停留下来,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变得不太好了,就继续试着开下一扇门。

第二种策略是“定位”。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么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搞明白在哪里能获得,然后设定出一个清晰的计划,最终一步步地达成。

第三种策略是“创造”。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即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这样的——创造的第一步是修炼,如果我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反复重复这一过程,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定见形成、能力变强,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遇见人生、定位人生和创造人生,你是哪一种人生玩家?

“遇见人生”的好处是随心所欲,潇洒自由。但如果你要玩“遇见”游戏,你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遇不见”的风险。拿职业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职业近2000种,而人一生能尝试的职业机会在7~9个左右,能遇到最适合你的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更大的概率是,找一个不对,再找一个又不对,一直尝试到35岁以后,很难有行业会接受一个新人。

另一种比遇不见更尴尬的可能是“搞不定”。当遇见自己梦想的生活,却发现梦想的竞争比现实竞争更加激烈——当演员、开咖啡厅、开花店、服装设计、环球旅行、创业……每个梦想前面都有无数竞争者,因为有趣的梦想就那么几个。既无力实现梦想,又不愿意回去过平凡的生活,你就只好挤在人群里围观,成为一个心怀不满、郁郁寡欢的梦想围观者。

“定位人生”的人,远远比“遇见人生”的人更有把控力。如果你要玩“定位”的策略,你需要的是眼界、计划性和毅力。你需要在出发前就深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东西在哪里,然后制订详尽的计划,最后以惊人的毅力达成。

这策略的确在30年前非常奏效——那个时代的人每天挤在报刊栏前看相同的报纸,晚七点坐在一起看《新闻联播》,过极其相似的生活。他们却忘记了,定位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你要生活在一个稳定和有序的时代。否则,这种方式也面临麻烦。

如果以前的社会像一列慢悠悠喷着蒸汽向前的绿皮火车,那么今天的社会就像坐过山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弯路在哪儿。所以很多人等子弹飞到靶心,才发现物是人非。他们问:人生大叔,说好的幸福一辈子呢?人生大叔摊摊手: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啊。

在这个定不下来的年代,修炼和创造人生反而成为一种最有效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如果你不知道这世界和你将要去哪儿,最好的策略是先全力炼出一种在哪儿都能活好的能力,在有足够力量和眼界的时候,开始创造自己的人生!

今天的人生发展不应该像狙击手,而应该更像导弹——先尽快地发射出去,让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让自己飞得又快又稳;然后每秒都用激光重新定位目标,调整弹道,最后发现目标,一击必中。

当然,创造人生的模式也有自己的缺点,从心理感受来说,它让你面临比前面两种更多的不确定感。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求遇见的人把命运之舵交给外界,自己回床位休息;求定位的人在打开自动巡航抵达目的地之前会有一程安心;而修炼之人则需要站在船长室,时刻把握着命运之舵,对每一种人生的不确定做出快速反应,在狂风暴雨中找到自己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