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全情投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概述

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节奏如电光火石般迅猛,似乎永不间断,时间被打碎成了比特和字节。

  • 我们对广度的热爱超过了对深度的关注,注重反应速度却不愿深入思考。
  • 我们流连于事物的表象,满足浅尝辄止的片刻欢愉,却几乎从不久留。
  •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争先恐后,却吝于用片刻思考目标或方向。
  • 我们事务缠身,却又总是筋疲力尽。

大多数人仅仅希望竭尽所能,而当生活的要求超出能力所及,我们会着眼现状提出权宜之计,或许在短期内会运作良好,而负面效应却往往在长期过程中慢慢浮现。

  • 我们吝惜睡眠,用外带快餐填饱肚子,用咖啡提神,用酒精和安眠药放松身心。
  • 面对工作的无尽索取,我们变得暴躁易怒,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 结束漫长的一天,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又常常发觉家庭也不再是欢乐和力量的源泉,只是为超负荷运转的生活又添一项负担。

精力,而非时间,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这条理论革命性地刷新了我们对高效表现来源的认知,也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客户管理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每件事情——不管是与同事的互动、做出重要的决定,还是陪伴家人,都需要精力。精力的重要性看似显而易见,却经常被人们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忽略。如果精力的多少、质量、集中程度和力度不恰当,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如果明天早晨你醒来的时候,带着对工作和家人的积极、专注的精力,你的状态会有多大程度改善?如果你是领导或经理,积极的精力和激情将会给公司环境精力带来多大的价值?如果员工们拥有更多的积极精力,同事关系、客户服务质量又会有多大的提升?

全情投入

全情投入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

它意味着你在早晨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地回家,能够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线。它意味着全心投入手头的事务,不管是应对工作挑战、管理团队、陪伴所爱之人,还是娱乐消遣。全情投入会从根本上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

根据盖洛普公司2001年初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30%的美国劳动者在工作时能够“全情投入”,约55%的人“心不在焉”,还有19%的人“行为消极”,即不仅对工作不满,还经常向同事诉说感受。消极的劳动力可能导致数万亿美元的损失,更糟的是,员工在企业的时间越久,对于工作的投入就越低。

盖洛普公司另一份调查发现,入职六个月后,仅有38%的人还能全情投入,而入职3年后,这一数字降至22%。想想自己的工作状态吧,你在工作中能够投入多少?你的同事如何?下属又如何?

运动员的表现

我们对精力重要性的认知始于对专业体育的案例研究。

30年来,我们公司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合作,精确剖析是什么让运动员在高强度竞争压力下保持高水准的表现。前期我们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网球运动员,超过80位世界顶尖选手都曾参与我们的研究,这当中包括桑普拉斯、考瑞尔、桑吉丝、古利克森兄弟、布鲁格拉、萨巴蒂尼和塞莱斯等。

运动员是个要求严苛的群体。他们并不满足于激励口号或是有关表现的漂亮理论,他们需要的是可以量化的,持久的解决方案。

他们关心击球率、罚中数、联赛胜利和年终排名;他们想在最后一局第十八洞前一杆入洞,在千钧一发之际罚球命中,在哨声响起前1分钟突破重围接到队友的传球。除了这些,其他都是空话。如果不能为运动员带来预期效果,我们在他们的生活中存在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我们学会了为这些数字负责。

与我们合作之后,桑吉丝首次获得美国公开赛冠军,单打、双打世界排名均升至首位;萨巴蒂尼获得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国公开赛冠军;布鲁格拉的世界排名从79位升至前十,并赢得两次法国公开赛冠军。我们陆续培训了一批专业运动员,包括高尔夫选手欧米拉和艾尔斯,曲棍球选手林德罗斯和里克特,拳王曼奇尼,篮球明星安德森和希尔。速滑明星詹森经过我们两年密集培训,摘取了职业生涯中唯一一块奥运会金牌。

我们与运动员合作成功的秘诀并非在于技巧或战略。人们通常认为,才华横溢的人面对挑战时只要配备足够技能,就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却并非如此,精力才是完全点燃才华和技能的正解。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在体育界的成就有口皆碑,也接到无数请求,希望把培训模式引入其他需要高效表现的领域。

于是我们开始与联邦调查局人质解救小组、法警、医院重症监护工作者合作。时至今日,我们的合作主体已广泛扩展到高层管理者、创业者、经理人和销售员,最近还增加了教师、牧师、律师和医学院学生。我们的企业客户名单包含《财富》世界500强公司,比如雅诗兰黛、所罗门美邦、辉瑞制药、美林证券、百时美施贵宝和凯悦酒店集团等。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运动员的精力需求跟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精力需求相比简直相形见绌。这怎么可能?

运动员的日常生活

  • 专业运动员通常90%的时间都在训练,为了在剩余10%时间里取得结果。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增强、保持和恢复精力的主题,为短期的高强度竞技做准备。
  • 以实用为出发点,他们精确规划的日常作息也为各方面的精力管理设定了严格的程序,比如吃饭睡觉,训练休息,情绪控制,心理准备,保持专注,定期自查目标完成情况,等等。
  • 大多数专业运动员每年得以享受4~5个月的淡季休假。经过数月的高压力、高强度的竞技比赛,淡季休假是运动员休整、疗伤和成长的重要时期。
  • 专业运动员的平均职业生涯为5~7年不等。如果财务管理妥当,基本可以保证一生衣食无忧,只有极少数人会顶着压力外出奔波再找一份工作。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 大多数普通人从未接受过类似的系统训练,每天仍需要做到8~12小时的最佳表现。
  • 普通人的“淡季休假”加起来也不过一年几周的假期。即使在休假期间,你也不见得完全在休息和恢复,因为总需要抽出时间回复邮件、查收语音信息,思考下一步的工作。
  • 你可能要面对40~50年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

在这样冰冷而残酷的现实下,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最佳表现,同时又不损害健康、幸福和对生活的热情呢?

精力管理原则一

原则一: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精力系统,全情投入也并非只有一种维度。流过我们身体的精力同时需要体能上、情感上、思维上以及意志上的动力,每一种动力都很重要,而每一种都无法构成完整的精力,同时又对其他三种有着深刻影响。

精力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能精力有高有低,情感精力有正有负。这是我们最基本的精力源,若没有优质的燃料,任何事情都做不好。精力越是消极、情绪越低落,表现就越糟糕;反之,精力越积极、情绪越高涨,表现也会越高效。全情投入和最佳表现只可能存在于“高-正面”的象限。

  • 高-负面:愤怒、忧心、焦虑、戒备、怨恨。
  • 低-负面:抑郁、疲惫、挫败、无精打采、失去希望。
  • 低-正面:放松、成熟、平和、安宁、平静。
  • 高-正面:自信、快乐、联动、精力充沛、乐于挑战。

想象你是一位正要接受心脏手术的病人,你希望你的手术医师属于哪个精力象限?

  • 如果他踏进手术室时愤怒、沮丧、焦虑(高-负面),你会怎么想?
  • 如果他带着过度工作的筋疲力尽和抑郁的情绪(低-负面)呢?
  • 如果他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甚至有点迷糊(低-正面)呢?
  • 毫无疑问,你一定会希望你的医师充满活力、自信满满又积极向上(高-正面)。

想想每一次由于你因为沮丧而向别人大喊大叫,或是工作粗枝大叶,或是对手头工作精神不集中,别人的生命可能就处于危险当中。通过管理精力,你很快就会从低落、鲁莽和草率中走出来。我们有责任管理时间和金钱,也同样有责任管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的精力。

精力管理原则二

原则二:因为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人们极少考虑我们消耗了多少精力储备,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能够随用随取。事实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逐步耗尽了我们的精力储备,尤其由于我们不对随着年龄出现的能力减退做任何补救。

  • 通过全方位的训练,我们可以极大地减缓身体和思维的衰退,并切实地深化情感和意志的能力,直至生命的尽头。
  • 相反,如果我们按照高度单线化的方式生活,即消耗的精力超过恢复的总量,或是恢复的精力超过消耗的总量,我们最终会崩溃、衰退、萎缩、失去热情、生病,甚至英年早逝。

最丰富、最快乐和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是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留给精力再生的空间。要想保持生命的跃动,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有节奏地消耗和更新精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将生命当作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逼迫自己超过健康消耗的范畴。当我们不断消耗精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情感和思维的跃动会变成一条没有变化的直线;当我们没有消耗足够的精力,体能和意志的跃动也会变成一条沉闷的直线。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

再想一下短跑运动员的表情,比如琼斯和约翰逊。他们总是浑身充满力量,似乎激情马上就要喷薄而出,迫切地想要突破自己的极限。原因很简单,不管面对挑战是如何紧张激烈,终点线就在100米或200米开外,清晰可见。

因此,我们也必须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看作一系列短跑冲刺,在某些时间段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个挑战。

精力管理原则三

原则三: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我们锻炼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采用的是与锻炼体能相同的方法。

  • 为了增强肌肉的力量,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向它施加压力,使它爆发出超常水平的精力,造成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运动结束后几乎丧失运作能力。但只需24~48小时的休整,它会变得更强壮,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次刺激。
  • 这种方式目前广泛应用在体力训练中,亦可用来锻炼生活各个层面的“肌肉”——从共情和耐心,到专注力和创造力,还有正直和守信。身体的训练系统同样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简化了我们跨越阻碍的方式,还带来了革命性的理念。

通过突破极限和休整恢复,我们可以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肌肉在正常范围内使用并不会增加力量,还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肌肉锻炼的最大障碍是,大多数人在刚刚体验到超出极限的不适时就退缩了。为了满足生活对我们的索求,我们必须学会在能力不足时系统地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任何会导致不适的压力都可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在体能、思维、情感和意志上都是如此——只要事后得到有效的恢复。就像尼采说过的:“打不倒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对“公司运动员”的要求比对专业运动员的更高,时间也更长,因此他们更有必要学会系统地训练自己。

精力管理原则四

原则四:积极的精力仪式习惯,即细致具体的精力管理方法,是全情投入、保持高效表现的诀窍。

变革是艰难的。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大多数行为都是非自觉和潜意识的,每天重复上一天的行为。变革的难点在于,有意做出的改变常常无法坚持下去——毅力和自律将人们推向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而仪式习惯自动会把人们拉向某条轨道。

  • 我们的意愿和自律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薄弱。如果某件事你每次做之前都需要思考,你很可能不会长久坚持这件事。维持现状对我们有莫大的吸引力。
  • 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逐渐成为自然的积极仪式习惯,扎根于我们的深层价值观。

比如刷牙,你并不需要每天提醒自己去做,它已经变成因健康观念而自发产生的行为。人们在刷牙时通常切换到自动的模式,不需刻意的努力和主动意识。仪式习惯的优势在于,确保我们在非必要情况下尽量减少意识精力的消耗,让它可以节省下来用在其他需要的方面。

回顾生活中那些积极而高效的时刻,你会发现背后少不了某些特定习惯的帮助。

  • 如果你饮食规律,很可能是采购食品的习惯和点餐的规律所致。
  • 如果你身体健康,很可能是因为每周都拿出固定的时间运动和锻炼。
  • 如果你在销售领域业绩斐然,很可能已经习惯为拨打营销电话做心理建设,在谈话时即便遭到拒绝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 如果你跟伴侣和孩子关系很亲密,说明你习惯经常抽出时间陪伴他们。

因此,我们发现,为了确保全情投入,建立良好的仪式习惯是精力管理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