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我为大家讲的这门课,叫“宗教学研究方法”,或者说“宗教研究的方法”。我们做任何事情,包括研究学问,都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孔子讲过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把“器”、即你的工具准备好,弄得非常锋利——孔子所讲的“器”就是方法。
我们讲宗教学的研究方法,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宗教学”。宗教学这门学科相对来讲还比较年轻,它从正式诞生、完全形成到现在,也就只有130到140年。宗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人讲最早可以从欧洲启蒙运动算起,从笛卡尔开始,但那只是一个开始。它真正成为一门标志性的学科,大家公认的是以马克斯·缪勒在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为标志。
中国的宗教学研究更加年轻,大约20世纪初才关注到这门新兴学科。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把宗教看成愚昧落后的表现,看成是一种迷信,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对宗教问题做专门的研究,宗教学的研究就相对停滞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又重新重视宗教的问题,宗教的研究也开始逐步恢复。
中国的宗教,或者说东方的宗教,和西方的宗教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简单地用西方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东方的、中国的宗教现象,就会有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有的时候为了说明一个根本道理,常常会做“削足适履”之事。所以,我们讲这门课程,其实也是希望以此来探讨中国的宗教学有些什么理论和方法。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探讨的过程。
历史性的概念
我想,我们在座有很多宗教界的人,可能让你给宗教下个定义,也很难下清楚。关于宗教的定义各式各样,不管是教界也好、学界也罢,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会有几百种不同的定义,他说这个是宗教,他说那个是宗教,所以很难有一个非常确定的定义来界定“宗教是什么”。
其实我们讲的许多概念,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什么叫做历史性的概念呢?也就是说,它是变动的、非静止的。所以每一门学科也好,每一件事情也好,概念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仅有时间上的,也有空间上的。当我们说这个东西是什么时,一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地域下这么说。
当西方哲学大量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中国有没有哲学?当时我们看到的哲学,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标准的。那么西方近代哲学是一种什么形态呢?它采用的是逻辑的归纳和推理方法,甚至说是纯抽象的、形而上的讨论,如果我们借用康德的说法就是“纯理性”。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确实没有这样纯理性的讨论,中国的哲学都不是完全抽象的、纯理性的推理,它非常强调认识和实践的一致性,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讲,就是“知行合一”。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即使就西方自身来讲,你拿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理性主义的哲学形态来衡量西方的古代哲学、希腊罗马的哲学,这也是行不通的。
哲学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三百多年以前,中国人倒是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三百多年之后,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反而是糊涂了。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三百多年以前,16、17世纪时,明代的万历年间,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基督教)崛起,旧教(天主教)在欧洲站不住脚,于是东进拓展地盘,天主教会纷纷到东方来,其中有一些在中国传教。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也将西方的文化带来了,其中就包括哲学这个概念。
当时,中国有个学者叫李之藻,他翻译了一本西方有关逻辑方面的书,讲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他将书名翻译成《名理探》。这里面当然就会涉及哲学这个概念,在西方,哲学这个名词叫Philosophy,接触到这样一个概念,李之藻将其音译为“费罗索菲亚”。Philosophy这个词在西方,是从拉丁文演变过来的,意译应该是“爱智慧”。
李之藻在翻译《名理探》期间,清楚地知道“爱智”之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他非常明确地讲“费罗索菲亚”是“爱智”之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性理之学”,而宋明理学就是探讨性理问题的“爱智”之学。从中国文化来讲,凡是牵扯到天道性命的学问都可以称为哲学。哲学总体讨论的问题应该说都是相同的,都是在谈论宇宙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科学
我再举另外一个例子,“科学”。科学这个概念也需要讨论吗?科学这个概念也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形成、变化的概念。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基本还停留在“实证科学”这个概念的意义上。
所谓实证科学,是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内涵大概是讲,科学讲究理性、讲究可证明性、讲究普遍性、讲究可重复性。我们常常说某件事情科学不科学,大家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想一定是在想,这个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科学;如果这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大家就会说这个不科学。
然而,科学如果不能随机应变,那还能叫科学吗?我们现在的科学强调随机性、强调模糊性、强调混沌、强调非线性思维。现在,科学的概念已经和“实证科学”有很大差异,但是人们的思想还未跟上这个变化,而且还“泛科学化”,什么东西一用科学来证明,我们大家就信了,其实在信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上当了。
不是说只有理性的才是科学的,非理性的就不是科学。比如说,原来我们常常把一些东西说成神秘主义,神秘主义就是非理性,现在有的人想办法让它和科学靠拢,不叫神秘主义,叫做“超理性”,超越理性。其实这个东西没有必要,一方面,因为科学本来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我们对科学、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及对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应该说是有差别的。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自然现象
生物学、心理学 –> 人类精神现象
社会学 –> 社会现象
由数学和物理可知,物理学(晶体管)、化学(逻辑门)是硬件,生物学(架构)是硬件/软件接口,心理学(编程语言)、社会学(程序)是软件
生物学是中心环节,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如同僵尸,只有软件没有硬件如同幽灵
气功和中医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气功很热,大家都练气功。为了求得气功合法的地位,有些人就拼命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我发功了,水就有了气场,我们可以用红外线测试”。
其实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信则有,不信则无”,他说他发功了,这个水已经赋予了他的气。你若信,你喝了就会感觉到有用;你若根本不知道或不信,拿来喝了,可能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和诱导。我们不是说这种解释不科学,为什么心理诱导会产生各种心理现象就不科学呢?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各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非要讲同样的东西要给大家同样的感觉才是科学的?我喝了有效,你喝了和我喝了效果一样,才可信。难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就是不科学的吗?
为什么老说中医不科学?中医强调辩证施治,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甚至于不同地区的人,你不能用一个药方去治。中医对待咳嗽,辩证施治就可以分出八种类型,根据这八种类型,还再根据不同人不同的体质情况,药方还有细微的调整。
现在流行的中药提纯,完全违背了中医的理念。中医的一副方子里面各种药讲求彼此配合,君臣佐使,综合匹配产生药性。中药提纯是想把最有效的东西提出来,喝了病就一下子解决了,中医的医理根本就不是这样。用西方的所谓科学的思维方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扼杀了事物本来的多样性。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受到了道教学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中医经典,比如《黄帝内经》,也源于道家。关于中医,可参见中医理论
宗教
过去宗教就是生活,特别在西方,谁去讨论宗教生活?宗教就在生活里面,不会去讨论这个问题。只有当感觉到宗教和我们的生活不一样了,才会想到去讨论,形成宗教的概念,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近代以前的西方,宗教所起的作用其实就是道德教育,它是通过神的形式、人神的关系来进行道德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跟中国传统的三教,特别是儒家,意义上相当接近,我们讲“教”就是一种教化。我们很强调宗教是一种信仰,而教化是一种教育;强调不是通过信仰来教育,而是通过理性来教育。可能这里面的确有一些差异,但是,从它的社会功能来讲,“教”的内涵是相近的。
当时在欧洲,跟宗教相对的是什么呢?是“非宗教”。或者说,他们认为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宗教,是正教,其他的是邪教,当时跟宗教相对的是邪教。这个也是很普遍的,在中国,儒家也讲“异端”。孔子的一个弟子,学习、研究其他的思想,孔子就说这个弟子是“攻乎异端”,让弟子们“鸣鼓而攻之”,打着鼓赶走他;孟子也称“杨朱墨翟”是异端。
当然,也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教,尽管排斥异端,但终究比较宽容。而在西方,基督教的排他性相对更强,若不符合基督教的教义,一律被判为邪教,一律要彻底铲除,要被送上断头台。
新兴宗教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表述是什么呢?它讲“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的确,我们可以讲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幻想的反映”。
信仰是为了虚幻之人。——《东方风神录》
过去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宗教起源于人对自然的力量产生畏惧或者敬畏。这其中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关系、人神关系。最初人们都要祭天,这是同“天”、“神”交流的活动,在古代来讲,就是巫术。“巫”专门从事人和神、人和天交流的事情,即沟通人神、人天的关系。
神话 –> 哲学 –> 宗教 –> 科学 –> 艺术
由生生不息可知,在古代,中国文化主要是哲学、艺术,而不是宗教、科学。事实上,还应该加上神话,《原神》、《黑神话 悟空》就是神话、艺术的结合
在这个时代,科学也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原神》 –> Tech Otakus Save The World,《黑神话 悟空》 –> 游戏科学
关于游戏、科学、艺术,可参见CG绘画概述、附加-Game Engine Black Book Doom
随着人类的变迁,对宗教起源的探讨,逐步由自然的宗教发展为人为的宗教,刚才讲的还是一种自然的宗教,后来创造出了宗教的教主——“神”。比如基督教,那就已经是人为的宗教了,人为的宗教是有广大的信众、有固定的仪式、逐步形成经典的宗教。
一方面传统宗教在延续发展,另一方面新兴宗教方兴未艾。20世纪下半叶大量新宗教层出不穷,现在全世界有几万个这样的新宗教。这些新宗教的形式也很复杂,有的是从传统宗教中分化出来的,有的是综合各种宗教的教义理论重新组合起来,也有一些完全以现今科学的理论及面貌出现。
对于新宗教我们常常也非常疑惑,也常常将新宗教看成怪物,或者把它完全等同于邪教,这种情况在全世界各国都比较普遍。其实也不尽然,现存的新宗教里,有的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
比如,巴哈伊教诞生于1869年,是从伊斯兰教中分化出来的,这个宗教提倡“诸神一元,世界一家”,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地球村”的概念就是巴哈伊教提出的;巴哈伊教最初传入中国,中国人将它翻译为“大同教”——天下大同,这个名称现今在台湾还有。又比如,日本的创价学会,它是从佛教中发展出来的新兴宗教,提出以《法华经》为中心,强调跟净土宗一样口称佛号就行了;创价学会口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它更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
各种各样新宗教的兴起,表现了宗教的多元化、多样性。并且,很多新宗教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甚至就几百人。新宗教形式多样、规模小、仪式简单,有的在家庭聚会就可以,有的甚至在咖啡店、茶馆里聚会都可以。
如今,很多科学家不顾眼前的情况,认为信仰宗教就是愚昧无知,就是不懂得科学的后果,讲什么“之所以很多人信教,是因为科学还未普及”,这是不尊重事实的论调。那些科学家看没看到,科学越发展,世界各国的宗教也越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