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美学前史

概述

先秦的美学问题是,庄子提倡虚静、无为、以物观物(泛神论)、逍遥(自由人格),孔孟荀提倡对音乐的谛听、人格与自然的比德、道德人格的审美品格,等等。

到了玄学美学,美学问题则表现为体用思想的渗透、无的审美品格、崇情思潮(声无哀乐论只是崇情论的一个美学表现)、自然观的唯美化和个体化,以及审美的自由人格,等等。

到了东晋以后,佛教大乘般若学开始流行,中国哲学开始领受强大空观的洗礼而发生深刻变化。人性的注重开始转向佛性的注重,自然和物被空观转换为色相,心物关系与色空关系相联系,清净的观念被引进而取代虚静的观念,逍遥游的自由也慢慢转变为渐悟和顿悟尤其是顿悟的自由,自然被空化以后,心化的境的概念也出现了。

这些变化,一言以蔽之,集中地表现出佛教空观的现象学的特点。庄子和玄学都有现象学的倾向,但真正完成现象学的转变,则还是佛教出的大力。上述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审美经验和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