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杰伦

鲁迅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全集》第一集

在中学时代课本里认识鲁迅的人,你一定拥有一个和我类似的记忆。

一个很硬气的老头子,坐在扶手椅里面,抽烟、寸头、小胡子、瘦削、大褂,横眉冷对。他说的名言也印证了这一点——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他一直把文字当成匕首和投枪。

那鲁迅穷吗?这在我看来几乎是一定的。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滩,在国民党特务的围剿下,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一定活得极清贫,要不他怎么那么瘦,还有严重的肺病?但是这一切,难道不是作为斗士、作为旗手、作为中国人的脊梁所必须的吗?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下的学生,这应该是我和大部分中国人共享的鲁迅记忆。

当我开始研究生涯三阶段的模型,越来越理解社会与人性时,一个疑问却越来越挥之不去——一个无产、以斗争为主业的作者,到底可以在现实环境中撑多久?在鲁迅的文字中,他坐出租车,逛书店和琉璃厂,喜欢看电影,养活了太太许广平和孩子海婴,还雇佣了女工,这么大的支出,从何而来?写斗争的文章,谁来为之付钱?如果今天的一个人,希望在当代也过上鲁迅的生活,他的道路又该如何走?我开始研究起鲁迅的生涯发展。

公务员、教授、作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在绍兴,从《社戏》《三味书屋》就能看得出家境殷实。他小时聪明,喜读小说,不怎么用功,成绩却很不错。22岁公派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26岁回来结了趟婚,又回日本开始重新学习文艺。29岁学成,归国就业。

鲁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的绍兴师范学院当老师,一年后升为校长。1912年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31岁的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成为教育部公务员。这一干就干了14年,一直到45岁。当时的公务员收入还不错,任职期间,教育部的月薪从240圆(2万人民币)升到300圆(2.8万人民币)左右。如果你在1914年的北京遇到早上去教育部上班的鲁迅,他就和你遇到的大部分公务员一样,有点教员的傲气,也有公务员的平和。1917年张勋复辟的那一个月,他曾愤而辞职,第二个月平乱后,他又回来继续上班。

五四运动给鲁迅的职业发展带来一个巨大的转折,让他对自己当前的职业有所反思。在五四之后,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线——教学与写作。

从1920年8月开始,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在北大开始讲课,他的第一条事业线——教授生涯,在徐徐展开。鲁迅在北大的课酬不高,每周一小时,一月18圆(2300多)。他的讲课水平不错,几年下来,兼职的学校越来越多,最多时兼到八家。四年后(1924年),他大学授课的年收入达到了808.5圆(90000多)。1925年,他去西安讲课一周,就赚到了34000元。算下来课时费每天6000(大概相当于今天一个普通大学教授在外一天的培训费)。讲课还有个意外收获,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期间,鲁迅认识了许广平,他未来的妻子。

大概是从38岁(1918年)起,他对小说的童年爱好重新萌芽,公务员周树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第二条事业线——作家。这年四月,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鲁迅的笔名也正式启用。接下来这一年中,作者鲁迅发表了不少文字,谈爱情、谈如何做父母,还翻译了小说《一个青年的梦》《工人绥惠略夫》。鲁迅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40岁。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在他43岁时正式出版。从此作家这条事业线越走越强,逐渐成为鲁迅集大成、应天命的核心事业。

鲁迅职业生涯期间(31~55岁)共收入119873.3圆,相当于2012年的1109万元以上,平均年薪48.2万元,月薪4万元。不计1922年的收入(日记缺失)

资料来源:陈明远《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为文化名人算经济账》

周杰伦

你可以不喜欢周杰伦,却不能不知道他。

周杰伦,台湾的人气天王,唯一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亚洲男歌手。我喜欢他的歌,虽然不太听得懂歌词。我也看过他所有不知道是面瘫还是刻意装酷的电影——《头文字D》《满城尽带黄金甲》《天台》。

但是,你不得不认同,正是这样一个有点沉默、长相不“帅”、家世平平的歌手,用他的音乐席卷了整个华语地区。“每一个年轻人都至少听过10首他的歌曲,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应该是继邓丽君后普及率最高的歌手。”华语颁奖典礼上如此评价他。他的音乐风格灵动、创新,给整个流行音乐界带来久违的新风,他的“中国风”也带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80后中的复兴。

作为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师,穿过歌星耀眼的光环,我看到一个职业发展生涯很优秀的人。周杰伦的身上,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有什么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身上?

没有考上大学

1979年1月18日,周杰伦在台北出生,爸爸是生物老师,妈妈是美术老师。

从小周杰伦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听到音乐就会随着节奏兴奋地摇晃,有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戴上墨镜学高凌风唱歌。母亲见他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就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这一年,周杰伦才四岁。

虽然是教师之子,这个小家伙的学习却不尽如人意。他说,自己小时候成绩栏上红颜色比蓝颜色多,数学经常只考40分出头,只能用“对音符有天分的人,好像数学都不太好”来安慰自己。他的英语老师认为他有学习障碍:“他几乎没什么面部表情,我觉得他是个笨蛋。”高中联考前夕,周杰伦的功课还是差,最后联考只考了一百多分。当时淡江中学第一届音乐班招生,周杰伦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能在高中学习音乐,周杰伦幸福无比,他的音乐天赋和才华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很大的肯定。他的同学回忆说,那个时候,周杰伦弹钢琴唱歌和打篮球的样子迷倒了很多女孩子。但是他自己回忆说,那个时候他非常平常和普通,能够学习音乐让他的心灵得到安慰,虽然父母亲在他14岁离异,但是躲在音乐世界的周杰伦并没有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回忆说:“12岁到16岁是我最开心的几年。”

由于偏科严重,还屡屡挂科,周杰伦没有考上大学。离开学校一年多来,他又考了两次大学音乐系,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让从事教职工作的父母很失望。他的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择业还是就业?

学校没有考上,是择业还是就业?这个问题被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千万次地问,当年的周杰伦也面临这个毕业后时期——职业适应期——的经典问题。如果选择择业,那么最吸引他的一定就是歌手的工作。

但是这样一个17岁的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歌手?周杰伦实在想不到,他选择了先就业。在碰了几次壁以后,1996年6月,高中毕业生周杰伦选择了在一家餐厅打工。虽然不是自己的理想,但是应该先生存下去,再谋发展。

小餐厅里面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把厨师做出来的饭菜送给女侍应生,再由女侍应生送给客人。即使是这样,周杰伦也没有离开自己的音乐世界,他带着一个随身听,一边工作一边听歌。他偶尔也会开小差,有一次把一锅汤倒在接应的女侍应生身上,还被老板扣了2000台币。

机会终于来了。老板为了提高餐厅档次,决定在大堂放一架钢琴,可连续尝试了几个琴师都不满意。周杰伦在空闲的时候偷偷地试了一试,他的琴声震惊了不少同事,还包括他的老板。他拍着周杰伦的后背说:“你可以不用在这两个小时干活啦。”

在餐厅里面打工和弹琴让周杰伦慢慢开始有公开演奏的机会,也慢慢开始积累起自己的听众。如果那个意外没有出现,周杰伦也许会觉得,这个工作还挺好的。

唱片公司

1997年9月,周杰伦的表妹瞒着他,偷偷给他报名参加了吴宗宪的娱乐节目《超猛新人王》。周杰伦参加当日非常害羞,他甚至不敢上台唱自己的歌,只好找了一个朋友来唱,自己用钢琴伴奏。两个人的演出惨不忍睹,一片嘘声。

主持人吴宗宪路过钢琴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这个一直连头也没敢抬的小伙子谱写着一个非常复杂的谱子,而且抄写得工工整整!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对音乐很认真的人。节目结束以后,他问周杰伦:“你有没有兴趣参加我的唱片公司,任音乐制作助理?”

至此,唱片制作助理周杰伦在负责唱片公司所有人的盒饭之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在那间七平米的隔音间里面,他开始投身于创作。半年下来,写出来的歌倒是不少,但是他的歌曲风格奇怪,以前从来没有人听过类似的。

吴宗宪有些着急,他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一些打击。他让周杰伦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他写的歌曲有多么烂,沉着脸并当着他的面把他的乐谱揉成一团,丢进废纸篓里。周杰伦没说什么,转身离开。这是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所幸他没有消沉多久,因为音乐是他唯一能把握的东西了。第二天早上,吴宗宪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惊奇地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新谱子放在了桌上。第三天、第四天,此后七天,每一天他都能在办公桌上看到周杰伦的新歌,他彻底被这个沉默木讷的年轻人的坚持打动了。

1999年12月的一天,吴宗宪把周杰伦叫到房间说,如果你可以10天之内写出50首新歌。我就从里面拿出来10首,做成专辑。你看,既然没有人喜欢你的歌,你就自己唱吧。

10天之后,周杰伦安安静静地拿出来50首歌,吴宗宪从里面选择了10首,组成了一张专辑,在2000年11月出版发行——这就是让周杰伦一举成名的《JAY》。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本节文章开头描述的那个神奇的亚洲巨星。

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Jay》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

我们所处时代普遍存在神经症……很多现代人所受的痛苦,不是源于临床观察而定义的神经症,而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麻木感和空虚感。——荣格

生涯规划师最常遇到的现实与梦想发生冲突是在职业领域中,很多人的理想也在职业领域中。事实上,职业本身就是一个现实和理想的绝妙悖论。职业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而自我生存、发展和实现的社会交换形式。

工作带给人的三种意义——生存、被认同和自我实现,分别对应着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作(Job)、职业(Career)、事业(Calling)。一份完美的工作,自然应该包含三个部分——让我能生存,让我被认同和被尊敬,同时在其中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价值。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坐标系,横轴代表你的年龄,纵轴代表职业收益,这样我们就有了一张职业发展图。在纵轴的三分之一处,向上倾斜画出一条线——生存线。

我们为什么工作?从你开始职业的那一天,你就需要支出,这意味着你有了工作的第一个理由——生存。于是职业发展线出现了,你的第一个职业任务很简单,就是让职业发展线高于生存线,养活自己。

大部分人的职业线都是一个抛物线形状,上升——维持——衰退。

  • 在职业发展的上升期(25~35岁),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职业收益上升很迅速。
  • 慢慢进入职业发展中期(35~45岁,一般也意味着进入中高管理层),上升的势头越来越平缓。最终会达到职业发展的顶峰(一般在45岁左右),职业发展速度也慢慢归零,进入维持期。
  • 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职业的收益会缓慢地下降,你开始进入衰退期。你的职业发展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你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的位置,总结好经验,带好接班人,在一个合适的时候退出职场。

生存线、职业发展线

不管是什么职业,你的职业线总逃不出抛物线。这条抛物线与倾斜上扬的生存线,勾勒出一只蝴蝶的形状,这就是大部分人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形状。这只蝴蝶的左翼是亏空,右翼是收入。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老老实实地被生活所安排的人,无须看命书和占卜,你的终生命运就早已全部画在这只蝴蝶上——我们用老一辈的钱度过生存期,然后又努力赚钱,填入我们下一代的缺口。

21世纪最重要的一次职业的革命,就是在工作中,人们开始寻找意义。对期望在工作中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来说,一定要经营自己生涯的第三条线——事业线。但值得去的地方永无捷径,你需要经过“探索、投入、建立、进入”四个阶段。

  • 探索期——事业线的开始总是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寻找自己的事业和天命是一个反复确认的过程,很多选择出现又消失,希望产生又破灭,每一个都似是而非,远看很美好,走进却让你失望。最终你逐渐理解自己的定见、才干、志趣,并慢慢确定其中一个,这是一个自己和世界调试的时期。
  • 投入期——一旦过了探索阶段,事业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和职业线不同,事业线并不会一开始为你带来职业收益,恰恰相反,你需要持续地向其中投入,所以这个阶段的职业收益是负的。
  • 建立期——等投入到一定程度,伴随着能力的上升,事业线通常开始会有一些职业回报,有经济的,也有心理的。虽然这些远远不足以养活自己,但是这条线的成长态势喜人。你在其中投入兴趣,它更加适合你的能力和天赋,而它给予你的回报,也是你一直渴望的。你有一种鱼遇到水的感觉,这条线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职业线。
  • 进入期——慢慢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事业线中获得的职业收益,已经达到生存线——这意味着你实现了职业自由,仅凭自己的理想工作,也可以生存了。这是人生的现实理想逆转点,是人生攻防的大逆转,是你个人商业模式的Break Event(逆转点),你可以从此全力以赴地经营自己的梦想了。

每个人都有职业线,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事业线,因为实现理想远远比职业发展得好还要难。

事业线——探索、投入、建立、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