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Free And Unafraid.——《鹿 Be Free》
在《熊出没 奇幻空间》中,Boss使用超时空传送,在动画空间的平行宇宙中,夺取了各种著名道具。现在,他想要在熊出没的世界中,夺取金鹿角
原来,在童年时期,家长只允许他学习、参加补习班,而不允许他看动画,陪伴他的只有一只名为薛定谔的猫。最终,他不断收获成功,却成为了一名科技怪才
在光头强、熊大、熊二的帮助下,Boss的计划被破坏,金鹿角化身为奔腾的大鹿,让动画空间重现生机,Boss也被那只名为薛定谔的猫治愈
空洞
没有人会一大早起来,伸个懒腰对自己说:“我要过×蛋的一天!”也没有人从小就立志“要过凄凉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变得比现在更好、更强大或更美丽、更自信或更自在,我们心里住着一个完美的自己、一个“希望成为的状态”,这就是自我概念。
在每个对生活和自己不满足的背后,都是每个人成长的需求。当两者不能重合,在“现在的自我”和“希望的自我”之间,就会产生空洞。人们期待填满这空洞,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把这些因为渴望成长而产生的空洞称为“成长空洞”。
成长的空洞让我们感到自己心灵的空洞,这空洞感就变成了“内心的需要”。你想要一间可容身的房子、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一个爱自己的恋人、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这都是你填满空洞的需要。因为你的自我概念认为这些你应该有,而真实的你却没有,这就产生了你的需求。
因此,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了空洞,这空洞产生了需求。
假我游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
我们如何填满这些成长空洞?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玩虚假自我的游戏。
当遇到空洞,我们几乎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东西填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在干这个。纷至沓来的东西,能满足你的各种需求——房子填满安全感的洞、钞票填满自尊的洞、学历填满智慧的洞、消费填满快乐的洞……我们努力搞来这一切东西,按照说明书塞在自己内心的空洞中,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仿佛单凭这些东西,我们就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一开始,物质带来的充实感的确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带来新的问题。你很快会发现,物质带来的快乐在逐渐递减。第一个1000块钱的快乐,现在需要赚10万才有;第一次开捷达的美妙,也许在宝马上也找不回来。于是你匆忙地投入下一轮赚钱和下一轮消费,但等到快感消失,心里的洞又露了出来。这促使我们迅速进入新的轮回——更多的钱,更好的物质,更短的快感,更多的失落,更多的钱……
Don’t just be a consumer. Be a producer.——佚名
因为你用了那么多物质填满洞,就好像补牙一样,你开始把这些物质当成“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你身处一个什么都用钱才能买到的社会,你自然会认为,钱最重要,难怪很多人会把一定数量的钱当作生命目标。你肯定自然而然地认为,财富、物质和尽可能的满足自己需求,是生命最重要的三个部分。
拜金、成功学和享乐主义,三者合谋,构建出这个建立在物质之上的虚假自我骗局。
他人认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完全靠父母亲的认同生活。婴儿是如此奇怪的一种小东西,每隔两小时定时发出恼人的哭声,专注于把奶水变成屎尿,而且还全无说明书。如果没有父母的喜爱和认同,我们根本不可能活下来。
我们逐渐长大,开始把寻求认同的目光转向老师和长辈,在青春期投向朋友、异性和偶像。在我们成年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认同。
这也是为什么当爱情或友情破裂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那么痛苦。经历过真正爱情或友情的人都明白,心疼才不是一种文学的比喻手法,那是一种真实的生理体验。两个人互相用对方填满了自己的空洞,他们如此紧密地在一起,待了那么久,像一对连体姐妹,日子一长,你把这些被填满的部分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
这种感觉如此美丽,就好像“两个灵魂在一个身体”,而等到关系结束,两个人不得不分开,这种感觉又会如此痛苦。这种分离带来的强烈的撕裂感,就好像要扯掉一个已经长在你身上的器官一样。
和上一个故事一样,当你的成长空洞被别人的认同所填满,你会感到安全和快乐。慢慢的,你开始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你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你就觉得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越来越“有面子有地位”。当这种外界的认同成为你自我的主要部分,你开始认为,那个“被认同”的部分、你的名声、地位,才是你真实的自我。从那一刻开始,你就被别人的认同绑架了。
灵魂只能独行。两个人格独立的人,无法永远一致。当方向不同、意见向左时,别人就会拿走填满在你的空洞里的认同而离去。这时,你感到巨大的空虚和疼痛,你会觉得“失去了自我”“没有生活的意义”。为了继续保持这个你认为的“自己”,你只有两个选择——跟别人走,按照别人认同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或者迅速找一个一模一样的下家填充进来。
寻求“被认同”是社会构成的基石,但是一旦过度追求“被认同的我”,真我就会遍体鳞伤。
挖另一个坑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朝三暮四的猴子的故事,你一定听过。养猴子的人把晚餐的四个果子放到早上,所有的猴子都很高兴,却看不到晚上的果子变少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人不见得比猴子好多少。我们总是挖健康的坑,来填事业的坑;挖自由的坑,来填安全的坑;挖自尊的坑,填成就的坑。当我们填坑的时侯,我们和早餐时的猴子一样,开心满足,认为这些都是白来的;而等到晚餐时分,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坑洞时,会痛苦不堪,又希望挖下一个坑来填现在这个。
比猴子的故事更加可悲的是,生命并不如果子一样是个零和游戏。有些坑一旦被挖出来,需要10倍的力量去往回填——比如健康、自尊;而有些坑则再也填不回来——比如说青葱的恋爱、孩子的10岁生日会、你生命里的任何一段重要时光。
填坑的人常常集中在25~35岁之间。这阶段人的角色暴增,从单一的工作者和儿女,慢慢地加入管理者、丈夫或妻子、儿媳妇或姑爷、爸爸或妈妈的角色。每一项角色的增加,都意味着全新的自我概念,也意味着新的成长的空洞。这个阶段的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生长出来,他们一旦乱了手脚,就会从其他地方挖出一个坑来,填满眼前这个。
事业出问题,牺牲身体;身体出问题,拖累家庭;家庭修补好了,孩子又出事;孩子勉强搞定,工作又开始亮红灯……挖了填,填了挖,你的生命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停工的城市道路施工现场,四处救火,步步惊心。
定见的修炼
周六早上,和好友永跃一起到郊外的农场玩。农场的正中有一个荷花池,天刚下过雨,天空碧蓝,绿色的树都好像镶嵌在天空里一样。我们就坐在荷花池边发呆,看小鱼游,看水珠滚莲叶。永跃突然说,我好想要一个荷塘啊——但是不可能。
永跃,奇人也。在18岁那年玩《梦幻西游》网游,突发奇想想写一个关于龙太子的小说。人对于梦想,往往有三种态度——放弃、存着、追赶,然后成为三种人——庸人、抱怨者和梦想家。永跃是个梦想家,从东北的农村老家追赶到沈阳,然后从沈阳到北京。现在,龙太子的手稿已经第三版了。
好,重点来了。他在农村的老家还分有一片土地,如果要荷塘,估计花他的半个月工资在村里就能挖一个。永跃乐了,说那不行,在那儿得坐两小时车才能看到电影,永远看不到北京的话剧、文化展什么的,说自己不愿意。电影、话剧、文化氛围对于他实现电影梦很重要。
我问,所以你现在其实拥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对吗?永跃说,是的,我就是穷要买iPhone但是又不愿意卖肾的人。
我接着说,所以我们得在没被勾引之前,提前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排个序。比如对于你,电影比荷塘重要,吃饭比电影重要。所以你先工作赚钱吃饭,剩下的时间做电影,这就蛮好。今天你遇到个荷塘,我们就拿出来比一比,要电影还是要荷塘,最终还是要了电影。
舍得:吃饭>电影>荷塘
嗯,永跃若有所思,但是假如我还是挺想要荷塘的,那怎么办?
那我们就选择一个调和的方式——平时上班,下班写剧本,周日过来看看荷花,像现在这样,不也挺好吗?这就是不完美的完美,平衡之乐。
平衡:平时吃饭+电影,周六日荷塘
你别瞪我哈,永跃说,如果三样都想要呢?
那就从最重要的来——先写电影写到能吃饱饭,前面两个价值就同时拿到了。然后继续写,慢慢写成万元户,你就买个荷塘,坐在池边,你写电影,我吃饭。这就是付出与改变之乐。
那样太久了,如果我希望是马上呢?
“如果你要求特高,那就得付出特多。生活就像减肥——如果希望一年减五斤,少吃;如果一月减五斤,运动;如果一周减五斤,挨饿;如果一天减五斤,估计只能手术了。比如说,你年轻力壮,谁还没有个小肝小肾的?再比如这个度假村的主人,不知是男是女,敲敲人家房门,估计有可能看对眼。然后你明天早上就做无辜状,说讨厌啦,人家就要这个荷塘,得手后就邀请我,坐在池边,你写电影,我吃饭。越高的要求就要有越多的付出。”
付出:疯狂付出,换回来所有——吃饭+电影+荷塘
“如果我还不愿出卖色相呢?尤其是在我还没有什么色相的情况下。”永跃说。
“那你就只有等待奇迹出现了。价值观冲突只有三条途径:舍得、平衡和付出。如果你既不愿意放弃,又要完美,还不愿意付出,那就只好等待奇迹出现。对此奇迹也表示很无奈。”
请记得使用自己内心的价值尺子。不重要的东西舍弃,都重要的东西平衡,更重要的东西付出去争取——千万别等奇迹,奇迹都在前三个地方忙着。
给自己来场成人礼
常有年轻人来对我抱怨:“我父母亲总说我不成熟,我说自己想做的事,他们总不支持我。”
“为什么自己不干呢?干吗非要他们支持?”
这些人会惊恐地看着你:“那钱从哪里来?”
“自己打工赚,实在没钱就从生活费里省出来。”
“但是他们还是会担心你的啊!他们肯定不同意。那怎么办?”
还有人反问:“老师,你当年骑单车去北京,你妈同意吗?”
我告诉他,我提前半年查好了地图,花三个月存好了钱,花一个月跟一个老头儿学会了修车,然后在出发前给我妈打电话。
我妈在电话里面大吼说:“不行!太危险了。有车匪路霸!”
我说:“妈,我18岁了,我是来知会你的,不是请求你同意的。”然后挂掉电话,上路了。
你看,你经济不独立,精神不独立,失去家人的认同,你连事情都做不了,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成熟?你父母的判断非常正确,你的确不成熟,你空有独立之心,却从来没有长大到能践行你的思想。所以,如果你希望得到一种真正的精神独立,就需要给自己一个成年礼。
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有人问我,你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样子的?你为什么会那么坚定地相信?正如我们之前说的那样,找到的迟早会丢掉,自己的样子不是“找到”的,而是“生长”出来的。这种对于自己想要的生命的坚定想法,我称之为“定见”。
我们以《功夫熊猫》里的阿宝为例,熊猫是怎样相信自己就是武功高手的?理解了这个过程,也就知道一个人如何从不确信,到形成自己的定见了。
在片子开头的梦里,帅气的熊猫大侠走入小酒馆,胖爪直指欺负兔子的坏蛋:“少废话,开打!”但是当阿宝醒来,却沮丧地发现那只是一个梦。楼下的面条味传来,他是一只想鱼跃(熊跃)都起不来的胖熊猫,而且有一个当鸭的爸。
阿宝的父亲听说他做了一个梦,惊喜地问那是什么梦。父亲踮起脚,眼睛凑近,眼神中透出渴望。阿宝说:“嗯……是关于……面条的。”有消息传来,要挑选神龙武士。但是当爸爸问他要去哪里时,他会说:“我要去……卖面条。”阿宝爱他的父亲,不想让父亲失望,几分钟后,他背上那愚蠢的面条车,出发去看神龙武士。
所幸阿宝对自己的信念依然坚持,他发现自己无法带着面条摊爬上楼梯(面面俱到、完美太难了,不是吗?),便丢掉了面条摊,开始一个人前进,这是他的第一次主张。
可惜他的觉悟有点晚,到达时大会已经开始,山门锁闭。阿宝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尝试多看几眼,他最后把自己绑到一张放满烟花的凳子上,准备点火的时候,父亲来了,吹熄了火苗,看着阿宝:“你不是刚做了一个关于面条的梦吗?”阿宝此刻完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他第一次对父亲大声主张:“爸爸,我撒谎了,我做了一个功夫的梦。我爱功夫!”烟花爆开,他飞起来,开始践行他的功夫传奇。
接下来的故事,我想你们都非常熟悉了。阿宝开始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努力从面条熊猫成为功夫熊猫。践行这个阶段的最大困难是,我们总在等待一个救世主出现。其实到了最后,我们发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我们必须亲身践行自己的生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