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的世界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长庐子闻而笑之曰:

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列子·天瑞》

机器人动画

在日本战后的动画片当中,机器人是一个核心主题。我们通过追溯机器人动画的历史,就可以了解战后动画片描写了什么,这么说并不为过。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代表着日本动画的“机器人”——铁臂阿童木、铁人28号、魔神Z、高达以及福音战士。大家觉得怎么样?实际上,严格来讲这其中混入了非“机器人”。大家觉得是哪个?

正确答案是,除了铁臂阿童木之外,全都不是“机器人”。那么什么是“机器人”呢?机器人的原初定义是“拥有AI、可以自主行动的东西”。所以,铁臂阿童木是机器人,但是通过遥控器操作的铁人28号并不是机器人,高达也只不过是“人形乘用工具”而已。相反,现在即便看上去不是人形的东西,但是只要具有AI,就会被分类为机器人。

大家听说过“机器人工学三原则”吗?这是由二十世纪的科幻作家艾扎克·艾西莫夫在其著名的小说《我是机器人》中提出的,是指科学家在制造机器人时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

  • 机器人不得危害人类。此外,不得通过忽视危险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如果接受的命令违反了第一条,则不受此条限制。
  • 在不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已。

这些原则是为了防止AI暴走、危害人类或社会、引发事故而设计出来的。在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实用化被迅速推进的1950、196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借用科学的力量创造出拟生命体”。在这个背景下,机器人逐渐成了科幻小说的主题。

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疑问,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创造拟生命这件事本身不就让人变成了神吗?”“当机器人获得自由意志的时候,真的会对社会有用吗?”“机器人对人类而言真的是友好的存在吗?”等等。科幻小说就是在围绕AI的正负两面的讨论中发展进步的。

最早的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是从正面描写AI梦想的作品。其中频繁出现的问题是,人类通过AI能否创造出生命?简言之,是“人能否成为神”这个问题,或者是机器人的人权和参政这一主题,又或者是AI利用自主意识发起对人类的叛乱之类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日本动画在其诞生的时候还是在正确地面对“机器人”的。然而,那样的时代很快就结束了。

《铁人28号》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机器人动画会以“乘用工具”的形式进化呢?这里重要的一点是从《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到《铁人28号》(横山光辉)的发展脉络。

手冢治虫与横山光辉年龄相仿,他们在某个时期还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手冢治虫是先驱者,横山光辉处在紧随其后进行追赶的位置。手冢治虫接受了好莱坞电影和迪士尼动画的影响,采用电影的表现方式创立了故事漫画;横山光辉多少显得有些土气,他是从当时的“租赁漫画”的文化中走出来的人。

横山光辉在1960年代创作的最火的电视动画作品就是《铁人28号》,主人公是一个叫金田正太郎的少年。动画片的故事是,他的父亲是一个科学家,为日本军队秘密研发了决战用的武器,正太郎想要利用那个武器“铁人28号”实现和平。

现在可能很难想象了,但是对1960年代(昭和三四十年代)的男孩子来说,他们对战前的日本有一种扭曲的情感。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而且事实上也在战争中失败了,学校也是这么教育的。但是有的人还抱有一种愿望,认为“战前的日本并不是那么坏的存在”。而承载了战后男孩子的这种梦想的,就是对零战等兵器的迷恋。

《铁人28号》是《铁臂阿童木》那种正统机器人科幻的旗鼓相当的对手,是对应上述战后男孩子文化而诞生的作品。铁人身上没有装配AI,它只是通过遥控器操作的“兵器”。所以,如果坏人抢走了遥控器,那么它就变成了坏人的兵器。

我认为,这个设定当中包含着一种对战前的日本的反讽态度。简言之,战前的日本虽然拥有性能非常先进的武器,但是由于使用不当导致走上了歪路。但是,战后健全的少年金田正太郎能够利用铁人28号实现正义。《铁人28号》是回应战后男孩子梦想的一部作品,即“要在幻想的世界中实现本当强大且帅气的日本”。

《魔神Z》

原本在1950年代后半叶至1960年代,男孩子文化的中心是怪兽电影或《奥特曼》之类的特摄片,但是这在1970年代中期转向了动画片。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以永井豪的《魔神Z》为代表的机器人动画热潮。

《魔神Z》基本没有像样的故事内容。它被人揶揄为“机器人职业摔跤比赛”,电视动画版全部92集的内容基本一样。一个叫地狱博士的反派疯狂科学家制造的“机械兽”在平静的街市上横冲直撞,然后魔神Z出来降服它,基本都是这样的故事。

那么,《魔神Z》中有哪些地方具有划时代性呢?就是那个叫Hover Pilder的小型飞机里面有一个驾驶舱,它可以和魔神Z主机的头部合体,这完全就是在将机器人当作“乘用工具”。在机器人中设置驾驶舱这一点,今天在日本巳经被视为理所当然了,但这个构思起源于《魔神Z》。

可能很难向大家这个年龄层的人解释,二十世纪工业社会中的男性对摩托车或汽车等配有发动机的机械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它能给人一种最新科技结晶的印象。其次,它是当时拥有最先进生活方式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象征,也是通过高昂价格和操纵难度以彰显”拥有财力和知性的成年男性”的象征。

这就与《铁臂阿童木》完全不同了。《铁臂阿童木》描写的是AI的梦想,而且是“人利用科学的力量能否创造出生命?”这一哲学主题。但是《铁人28号》《魔神Z》与之不同,它们诉诸的是一种成长的愿望,即通过机械性的、伪造的身体加入到了成年人的社会中间,并且通过与恶魔对战从而在社会上实现自我。

这种结构是战后日本机器人动画的出发点,也是其本质。

世界末日

为什么会有这类主题昵?因为当时正处在美苏冷战白热化的时期,双方都将核武器装配到了洲际弹道导弹上并且可以随时发射。如果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全面战争,那么随着报复性攻击的不断发生,全世界都会被核导弹毁灭。这种印象在当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性。

《宇宙战舰大和号》是“第一次动画浪潮”的导火索。它从1974年开始放映,虽然当时还没有那么火热,但是在重播的过程中逐渐引爆了人气。

那么它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故事舞台是2199年的未来地球,一个名为“加米拉斯帝国”的外星集权主义国家侵略了地球。他们向地球投放了“游星炸弹”,让放射能弥漫地球,人类濒临灭绝。在危机当中,另一波外星人从伊斯坎达尔星发来消息:“此处有可以完全清除游星炸弹放射能的装置(宇宙除尘器D),速来取。”

那么人类是怎么做的呢?不知出于何种理由,人类要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九州南部沉没的战舰大和号打捞出来并改造成宇宙战舰,然后驾驶它去取宇宙除尘器。那么,宇宙战舰大和号要和谁战斗呢?它的对手是外星国家加米拉斯帝国。但是只要一看就会明白,这个对手很明显是以纳粹时代的德国军队为原型的。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理念是要在幻想世界中重新进行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只不过,这次日本不再是轴心国,而是站在联合国一侧,代表地球(联合国)与德国战斗。潜藏在这个背景之中的,是日本曾经站在恶的一方并且战败了,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日本带来了屈辱以及战败造成的精神创伤。正因此,创作者才想要将战舰大和号这一在现实世界中绝不可能得到肯定的日本民族主义的象征进行改写,这就是它为何会如此成功的原因。

漫画家松本零士参与了《宇宙战舰大和号》的制作,所以他本人也说这部动画片是“我自己的原创作品”。这种创作形式在今天的动画制作中已经习以为常了,就是先进行影像策划,然后邀请著名的漫画家担纲设计工作,两方面齐头并进,漫画也会同步连载。比如,《假面骑士》和石森章太郎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虽然科学技术的确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同等程度的不幸,这种世界观在当时日益盛行。于是在这个前提下,当科幻试图描绘一种肯定性的“梦想”时,它就会让人逃向幻想世界,逃向在现实中无法成立的、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我认为这就是松本动画能够流行的原因。

《机动战士高达》

由手冢治虫创立的动画制作公司“虫Production”(通称“虫Pro”)破产,其团队的剩余人员又成立了一个名为“Sunrise”(中译名“日昇”)的制作公司。

《宇宙战舰大和号》红极一时,几乎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在1970年代中叶出现了所谓的作为年轻人文化的动画粉丝群体。而日昇公司和富野由悠季导演有一个更具野心的策划,就是以这部《宇宙战舰大和号》为假想敌,尝试以机器人动画的形式创作出一部更加正宗的科幻虚构年代记,他们呈现给世人的就是《机动战士高达》。

与此前的作品相比,开篇的旁白讲述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观。它在人类历史的延长线上设定了一个叫作“宇宙世纪”的虚构的历史,人类在其中不断地向宇宙殖民地移民,其中一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并且挑战地球联邦政府,因此爆发了战争,事态变得越发严重。总之,他们极为周密地建构了另一个世界。这种手法在科幻小说当中并不稀奇,但是在家用录像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创作这种电视动画,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尝试。

《机动战士高达》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阿姆罗·雷的少年机械宅被卷入了空袭事件,后来他被当地征用成为了高达的驾驶员,进而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第一集是从宇宙殖民地被吉翁军队袭击开始的,阿姆罗在逃跑途中偶遇了他的军队科学家父亲。但是,这个父亲之后被卷入了空袭、去向不明,等他再出现的时候巳经精神错乱,从台阶上摔下去就直接死掉了。也就是说,在《机动战士高达》这里,以往那种“利用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机器成长为男子汉”的机器人动画叙事,已经明显不再可信了。

中间部分有这样的故事:阿姆罗厌倦了驾驶高达去战斗,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状态。当然,他被上司斥责并且被打了两巴掌,这要是现在肯定会被投诉权力骚扰,但此时阿姆罗说了一句著名的台词:“连我爸爸都没打过我!”为了实现这种情节,就需要有“宇宙世纪”和“机动战士”才行。

这部《机动战士高达》比《宇宙战舰大和号》更为火爆,掀起了被称为“第二次动画浪潮”的社会现象,广受十多岁的“新人类世代”的支持。以这个时期为界,曾经被称为“小孩子节目”的动画片开始被认可为一种青年文化。

《新世纪福音战士》

《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们讨论过的战后机器人动画的总清算。

《机动战士高达》的导演富野由悠季不相信机器人动画,但年龄比富野小一代的庵野秀明还想要再相信一次。《新世纪福音战士》就是他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用来表现这一点的作品。

首先,主人公碇真嗣是一个会让人想起曾经的阿姆罗那样的性格内向的少年。突然在某一天,军队司令官父亲把他叫去并给了他一个机器人,还对他说“从今天起,你要成为这个机器人的驾驶员并开始战斗。”真嗣因为害怕战争,所以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最后出于“想要保护女孩子”“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之类的情感,还是驾驶机器人开始了战斗。

这部作品一共二十六集,大概每三集就会出现一次真嗣说“不想战斗了”“但是,不战斗又不行”,最后他又会回到战场,同样的故事结构在不断重复。然后,故事情节基本是在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向前推进,但是最后一集极具冲击力。

真嗣在脑海内经过一番踌躇,最后说“我待在这里也很好”,从而获得了自我肯定,周围的人也都前来对他表示“祝贺”,然后故事就结束了。当时的观众看了这个结局全都目瞪口呆。

最后一集播放之后,评论家大冢英志在报纸上发文章批判说“这不就是自我启蒙培训班吗?”我不清楚庵野秀明对此有多少自觉,但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结尾,的确就是九十年代现实社会中流行的自我启蒙培训班项目,在这种项目里,只要通过会话游戏进行特殊的对话,就会获得自我肯定的感觉。

这部机器人动画的所为就是一场告白,即在这个国家被持续培育了二十年以上的机器人动画这种男性气概的表现形式不再可信了。但是,庵野秀明这个作家的过人之处在于,在这个故事走向败北、现实占据优势的时代里,他比任何人都要敏感。《新世纪福音战士》通过表现机器人动画中的虚构性和故事性的败北,从而与那个时代同床共枕,自身也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奥姆真理教

为我的处女作写腰封推荐语的宫台真司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者,1995年他在自己出版的著作《活在无止尽的日常》中这样说:

八十年代有两种末日感,一种是“无止尽的日常”,另一种是“核战争后的共同性”……在大友克洋的《阿基拉》里,核、超能力、药物、新兴宗教(正是奥姆真理教的舞台装置!)轮番登场;宫崎骏《风之谷》的世界里弥漫着毒气。这些作品通过将“无止尽的日常”中不可能存在的“非日常性的外部“投射到未未,从而终于可以活在当下。

当时的新兴宗教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像奥姆真理教那样的,处在超自然现象这一亚文化的延长线上;另一个是像创价学会那样的,诉诸于“改善经济收入”“解决家庭问题”等现世利益。

大家还记得第一次课吗?我当时在课上给大家讲过,奥姆真理教受到了《宇宙战舰大和号》《机动战士高达》《风之谷》等代表的动画浪潮的影响。因此,奥姆真理教的形成过程具有非常浓重的日本动画的色彩。它发端自1984年这一点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它把根据各种宗教片段拼凑出来的教义和战后动画式的装置组合了到一起,从而让拥有此类世界观的人沉迷其中。

1984年也是《风之谷》上映的年份,更关键的是,此时正处在超自然现象热潮的顶点。瑜伽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种比较随意的休闲运动,但在当时它是一种汲取了嬉皮士思想的反主流文化,是东洋思想的实践。

作为新兴宗教和邪教团体的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里释放了毒气,造成大量伤亡,其中包括十三名死者,这个事件发生在1995年3月。于是,奥姆真理教最终被国家权力镇压并解体了——“原本应当在亚文化的世界内完结的事物入侵到了现实的世界中”,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一系列事件所造成的冲击就是如此巨大。

1995年是《新世纪福音战士》上映的年份,1995年还是日本的Internet元年,也是Windows 95面世的年份。Internet登场之后,“虚构与现实”这一问题的设定方式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当所有人都能够传播信息(虚构)的时候,究竟何为虚构、何为现实这类问题的设定方式本身就失效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1995年是象征着战后“虚构时代”终结的年份。

世界系和日常系

我将《新世纪福音战士》掀起的动画浪潮称为“第三次动画浪潮”。

随着《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火热,以十几岁青少年和成年人粉丝为对象的动画片也被大量制作出来,至九十年代末又出现了所谓的“深夜动画”。它们都是由制作委员会筹集资金,也就是由多家公司共同出资制作、共享收益。而且,制作方主要是通过售卖录像带回收资金。

当时的一盘录像带里可以装载两到四集动画片,单集时常三十分钟,价格从五千日元到一万日元不等。从这个行情看,它的确是以社会人为销售对象的。这种营销模式在稍早之前就有了,而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上映之后又迅速扩大规模并固定下来。

2006年上映的、由京都动画制作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它的原作是谷川流的轻小说,这个系列的第一册发表于2003年,所以正好处在世界系浪潮的鼎盛时期。故事的梗概是,女主角凉宫春日爱上了平凡的男子高中生,而她实际上是这个宇宙里“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她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剧情结构非常具有“世界系”的特征。

春日同当时的超自然现象迷一样,认为消费社会的“无止尽的日常”太过无聊。这个世界里有物,但是没有物语,所以他们寻求能够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之外的UFO或超能力。

那么,春日和那些外星人、超能力者、未来人在一起做什么呢?他们组建了一个叫“SOS团”的非正式学生社团,并且将主人公也卷入进来。他们平时做的只是拍学生电影、一起露营、放学后买零食吃等等,过着普普通通的青春生活。总而言之,这就是春日的欲望,她实际上想要的仅仅是真实且充实的校园生活。非日常性在其中既是一种权宜之计,也是与日常性发生关联的契机,因此很有必要。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看之后的走向。Kakifly创作了萌系四格漫画《轻音少女》(K-ON!)。此后,京都动画在2009年以其为基础制作了动画片,它描写的是一所女子高中的轻音乐乐队,以及她们在“放学后的TEATIME”里的各种日常。

就在这部作品面世前不久,已经出现了描写少女们无欲无求的日常生活的、被称作“日常系”的四格漫画这一类型。它们的故事舞台基本上都是只有男孩子或只有女孩子的小圈子,它们描写的都是封闭的同性伙伴团体内部发生的、自我目的化的日常交流。

之所以选择同性团体作为描写对象,是因为一旦发生恋爱等元素,那么无限推延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恋爱的延长线上会有生育、组建家庭的可能性,倒不如说是因为它凸显了时间的流动性。

在《轻音少女》剧场版第二季中,有一首插曲叫《米饭是配菜》,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概最能代表《轻音少女》的主题了。《米饭是配菜》中的米饭代表日常,配菜代表非日常。《轻音少女》所描写的是,女孩子们平淡无奇的日常才是最有魅力的幻想,这个意思恰好就是“米饭是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