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掌天道

探源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

探源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理智冲动。当人们接触一个事物的时候,总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或发生的,并以为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和它熟悉起来。

而对于从事哲学活动的人来说,情形可能更是如此。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探源活动的产物。人们想了解天地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而又不满足于神话或宗教式的回答,于是便有了泰勒斯的水、老子的道等来作为万物的本源。这样,哲学也就出现了。

哲学在古希腊的本意是爱智慧,而亚里士多德给智慧下的定义就是“关于某些原因和原理的知识”。因此,哲学活动本身就是追求原因和原理,这也包含着探源之义。

Aristotle的Metaphysics,即元物理学。在附加-Game Engine Black Book Doom中,Facebook的Metaverse,即元宇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从初等数论到交换代数、算术几何中,土地度量 –> Euclid几何,测地学 –> Riemann几何,它们对应于人法地

哲学“东西”中,Euclid几何 –> Newton的万有引力定律,Riemann几何 –> Einstein的广义相对论,它们对应于地法天

人们之所以对探源感兴趣,乃是想借此弄清某一事物的本质。譬如当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时,他自以为已经认识了万物的本质,它们都统一于水——来源于水而又复归于水。老子提出道为万物之所从出,也包含了万物皆以道为根本,应效法道之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本部分探讨老子思想的渊源,正是想通过这种工作来准确地把握老子思想的整体精神及真实内容。

老子

作为中国最早、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老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遗憾的是,几乎有关老子的一切问题都毫不例外地处在争论之中。两千多年前,儒学创始人孔子曾以景仰的心情称赞老子“犹龙”,他大概不会想到,在以后的年代里,不仅老子其人,甚至其书、其思想都真的变成了见首不见尾的神龙了。

老子思想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背景。这些背景包括社会的、阶级的、民族的、地域的及知识的等内容。到目前为止,学者的研究基本上已涉及到其中的各个因素,虽然意见并不统一。如人们普遍地了解老子处在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于思想的产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但有人认为老子代表了没落贵族的利益,有人则认为老子是农民的代言;有人认为老子是殷文化的继承者,有人则认为老子与彝族文化密切相关;有人认为老学是楚学,有人则认为老学是陈学;此外,还有人认为老学与原始文化有深厚的渊源。这些探讨,一方面提供了多种视角,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无论如何,它们都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思想家个性方面的因素在其思想体系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探讨的是非常少的,或者说,基本上是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

个性包括许多具体内容,譬如个人经历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就老子其人来说,曾做过周王室的史官无疑是其个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其与先秦其他思想家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探讨史官的身份对于老子哲学的产生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便构成了本篇的一个主要内容。

巫官和史官

宇宙和世界对应于时空

历史对应于时间,天文和地理对应于空间

学界中所说的“史官文化”,一般来说,乃是在与“巫官文化”对立的意义上使用的。

从年代上看,史官文化由巫官文化发展而来,它与历史上巫官的史官化是同步的;从地域上言之,北方的史官文化较发达,南方的巫官文化则占优势。

如范文澜先生所说:“史官文化的发育地在黄河流域。黄河经常发生灾祸,人力不能完全控制它,因此迷信思想有了它的来源。但治水到底要依靠人力,鬼神并不真的可靠,因此实际经验使人们体会到人力的作用大于鬼神……楚国传统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

在巫官文化中,巫官占有重要位置,整个文化呈现出“重巫鬼,信淫祀”的倾向,富于想象力和浪漫精神及宗教气氛。与此相对,由于史官取代了巫官的地位,史官文化便从根本上扬弃了巫官文化的宗教性,因而表现出“务实际,讲功利,重人事”的态度。

这样,不仅是以主张“以道莅天下,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伤人”的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而且以“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等,都是史官文化的代表者。

史官老子

史官掌握了历史(时间)、天文和地理(空间),即掌握了宇宙和世界(时空)

在古代,我们有天地崩坏;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世界末日。关于崩坏、世界,可参见崩坏的世界

老子曾为周王室之史官,在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老子……周守藏室之史也。”《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礼记·曾子问》引《论语》郑玄注:“老聃,周之太史。”

老子为周之守藏室之史、徵藏史,这种史官之名在《周礼》、《礼记》等文献以及金文中都未发现。若将其与太史做一比较,便可发现其与太史之掌书史、文献档案之职相合。因此,郑玄以老聃为太史之说是有根据的。历史上之所以把他与战国时期的太史儋相混,除聃、儋音同外,其同为太史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和宗教可知,《周礼》讲官制,《礼记》阐发《仪礼》的思想,《仪礼》里面则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仪轨,用以管理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太史在古代是知天道的官。《国语·周语下》:“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可见在周代,知天道的只有瞽和史两种人——瞽(太师)掌音乐,史(太史)掌天时。二者虽然都知天道,但是所以知天道的方式是不同的——瞽是通过听音辨风,史是通过观测天象。

关于听音辨风,可参见东与西

老子去官而成为一个隐士,司马迁说是见周之衰的缘故。从东迁开始,周王室的地位就日渐下降,到春秋末期,它也就相当于一个中小诸侯国了,而且王室内部也十分腐败。周景王死后,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内战持续了五年,最后王子朝失败。据推测,由于王子朝等带走了周之典籍,老子因而去官,免而归居,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客死于秦国。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

杨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列子·黄帝》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荣格与道家可知,老子和荣格都在充满危机的山峰之间的黑暗峡谷中,寻获那中间的道路,以更加完整地置身于光明之中

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具备知识乃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古代学在官府,知识都由王官掌握,因而我国最早的两位哲学家——老子直接由王官转化而来,孔子则通过向王官问学来获得必要的知识。史传孔子曾问官于郯子,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当然,仅仅具备知识并不能使人成为一个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谈到古希腊哲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第一是惊异,第二是闲暇,第三是自由。

王官的生活基本上是政治性的,与平民百姓相比,虽然他们有较为闲暇的时间来从事知识的积累,但是他们作为人而言是不自由的。他们是天子王侯的参谋和顾问,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为了天子王侯而服务的。因此,掌握知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项被动的工作。

但是,老子是一个例外。他做过王官,后来又成为了哲学家,之所以如此,和他的隐士生活是分不开的——他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

源头黄帝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以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关于《金人铭》,可参见百度百科·金人铭

从《老子》的内容来看,几乎整个《老子》都是在阐述和演绎《金人铭》的思想。《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金人铭》作为文献的出处,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出于简帛竹书,而是铭刻在铜人背上,不存在后人涂改和增删的可能性,比之载于简帛竹书的文献,是最为可靠的。从这一点来说,所有上古文献,没有任何文献比《金人铭》更为可靠。《金人铭》作为孔子亲自抄录的文献,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载体、内容均十分明确,是具有完整意义的极端重要的文献。

虽然我们不知道周太庙之金人立于何时,但是它远远要早于老子和孔子是明确的。梁思成在《中国雕塑史》中认为,《孔子家语》金人铭中之金人,“盖亦我国铜像中之最古者也”。这个中国最古之铜像曰“古之慎言人也”,《金人铭》对这个最古之铜像而言都是远古时代的言论。《金人铭》之古老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最古老的完整文献。

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馀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太公金匮》

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版》《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庄子·徐无鬼》

女商是魏武侯宰臣,系战国初期,说明《金版》《六韬》是春秋时期就已存在的主要经典。《金版》即《太公金匮》,所谓太公金匮,就是铭刻于金版的太公言论。《太公金匮》明指《金人铭》系黄帝之作,由于《老子》源于《金人铭》,故后世通常将黄帝、老子并称为“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