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欧洲的宗教概念的变化和中国文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讲到的,16、17世纪时,一批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发现中国文化很特殊。对于西方来讲,只有基督教是正的,凡是跟基督教不符合的,一律被宣判为邪教。可是,他们到了中国以后,发现中国有不同于基督教的东西,它宣扬的内涵与基督教不一样。
但是,中国用这样一种文化,把国家治理得不错,而且延续了几千年,如果简单地把它说成是邪教,西方人觉得也行不通。中国文化非常强调道德的问题,包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对君主的要求也是以道德为根本的。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道德、强调人的自觉性的文化,而神的观念很淡薄。
当时,一批欧洲的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有个误解,认为中国古代有宗教,因为中国古代有“帝”或“上帝”的名称,他们就认为这个“帝”和西方的上帝是一样的,认为中国古代也是信神信宗教的。而后期的宋明理学只讲“天理”,没有人和神的概念,所以不行了,但也不可简单地称之为邪教。
这批传教士把当时见闻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经典,像《易经》、《论语》、《孟子》传回欧洲,有些还翻译成了欧洲各国的文字。这些东西对欧洲当时的社会、对当时的一批思想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发现在基督教理念支配之外,还有奠基于另一种理念上的社会存在,他们感觉这个社会比完全用基督教来统治的欧洲社会,更有优越性,是以人为本的。
欧洲的“人文主义”的诞生,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没有神的世俗社会的文化,于是就开始出现宗教作为一个非世俗的、出世的、彼岸的文化,与世俗文化相对。注意这里面有个变化,原来宗教是以正教和邪教来分别,现在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后,宗教就变成了非世俗的和世俗的对比。
我们常讲宗教是出世的、超世俗的,我们现在接受的,恐怕就是这样一个宗教概念。宗教概念发生了第一次变化,不再以正邪来区分,而是以非世俗和世俗来区分,至今这还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欧洲启蒙运动以后,宗教概念发生了第二次变化。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一切要以理性为主,一切都要让理性的法庭来重新检验,理性是最高的权威,一切非理性的都被宣判为非科学的,宗教也变成了与科学相对立的。科学是理性的,宗教是非理性的;科学是揭示真理的,宗教是让大家盲从的、愚昧的。
总之,近代以来,宗教经历了两次变化,变成了跟世俗相对立、同科学相对立的概念。欧洲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就出现了排斥宗教、批判宗教的思潮,提倡所谓的唯物论、唯物主义,于是就有了“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样一种说法,这在当时的欧洲相当普遍。
“宗教”概念在近代中国
明白了宗教当年经历的这两次变化,那么,中国对宗教的认识是如何变化的呢?
随着中国学习西方文化,西方的思想理念传入中国,促成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上个世纪初(1915年)开始,紧接着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主流都是接受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实证科学发展以后的宗教概念,排斥、批判宗教。
当时曾成立了一个“反宗教大同盟”,可以说当时著名的、先进的学者都加入了。比如说北大校长蔡元培、胡适两位先生,另外还有大批的文化名人都加入了同盟。不仅外来的宗教被排斥,中国传统的“教”也被否定了。
“宗教”这个概念传到中国,最初把Religion这个词翻译成“宗教”的是日本人,我们接受了这个翻译。“宗”和“教”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呢?当然是有的,但都是分开来用的。佛教各个宗派里面分成了“教下”和“宗门”,教下指天台、华严、净土这样一些宗派,宗门主要指禅宗。教下和宗门是两个不同的佛法传承系统,教下主要是根据经典来传承佛所说的法,而禅宗则是“以心传心”,不通过经典文字来传授佛法。
“宗教”这两个字有没有连在一起用的呢?在佛教里面也有会通宗和教,自宋代以来就强调不能把宗和教隔离开来、分裂开来,教也要参禅,禅也要读经。明代有个和尚写过一部书,叫做《宗教答响》,“宗”、“教”两个字连在一起,但它的意义还是指佛教内部的教下和宗门,并没有西方Religion的意思,日本人把它对应翻译过来,中国人就借鉴过来了。
在电子游戏的分类中,《仙剑奇侠传》 –> 仙侠(道教),《东方风神录》 –> 作者ZUN家乡的神话(神道教)
《原神》 –> 天理(儒教,宋明理学),《黑神话 悟空》 –> 悟空(佛教,禅宗)
康有为特意考察了日本人为什么把Religion这个词翻译成宗教。他说,其实因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宗教就是有神的,其实啊,Religion这个词的意义不能以单纯的神教来概括;总体来讲,不论神道还是人道,“而其为教则一也”。我认为康有为这个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深刻的,无论是神道还是人道,对社会的功能是一样的。
在唯物论(Materialism)和唯信论(Informationism)中,孔德希望在基督教的基础之上,建立人道教。在这里,康有为希望在儒教的基础之上,建立孔教
不可否认,从我们现在了解的“宗教”意义上讲,中国历史上“宗教”这个观念确实非常淡薄。我们现在讲宗教,常常是以基督教为参照物来讲的,常常是以基督教的价值作为参照来研究,然而这里面还是有些不同的,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儒教是不是宗教?
儒教或是儒家,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这是其一。另外,儒家在中国文化中所起的社会作用,确实也相当于西方传统宗教的作用。这两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
首先,我们说儒家有一个宗教化的过程,它发生于汉代,主要在西汉。汉代儒家地位急剧上升,特别是在东汉。西汉时期,我们知道定儒家于一尊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当时的一些儒生,主要是董仲舒的建议,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该讲,当时这还只是形式上的,因汉代的整个指导思想与治国理念是黄老之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
关于黄老之学,可参见史官掌天道
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的情况出现。一是将孔子抬高到教主的地位,将孔子称为“素王”,素王就是没有王位的王,是个教主,同时对孔子重新进行了装扮。
当时,汉代也确定了“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作为儒家最根本的经典,围绕着“五经”这时就出现了一大批的纬书,有经就有纬,就像我们织布有经线也有纬线,地球也有经线和纬线。“纬”是配合“经”的,这些纬书对孔子做了描述打扮,说孔子的脑袋很大,脑袋上还有坑,有河马那样大的嘴,这种描述下孔子已经不是人了,而是一个神,这就将孔子神化了。
另外,还完成了很多教典的整理,如《礼记》。在古代,礼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是讲官制,官的制度和职位这样一些内容;《礼记》主要是来阐发《仪礼》的思想;而《仪礼》里面则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仪轨,用以管理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样一些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确实起到了像西方古代宗教的社会作用。《礼记》里记载有各种各样的礼,最重要的有六种: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射礼、朝聘礼。六种礼把整个社会生活、个人生活都涵盖进去了。
- 冠礼,就是成年礼
- 婚礼,就是合两姓之好,传万世之宗,传宗接代
- 丧礼,就是人死了,死后要隆重地悼念
- 祭礼,祭天地山川,天地山川赋予并养育了我们的生命
- 乡射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生活,体现了尊老爱幼这样的精神
- 朝聘礼,任用人、聘用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慎重举行
只是到了汉末,因为儒家强调人的道德品行是评判人最根本的原则,所以汉代对人才的选拔,也就遵照这一原则来进行。汉代选拔官吏是怎样一个制度呢?叫“察举制“或“荐举制”。哪些人会被推选出来呢?当然有很多条件,但有一条最重要,那就是“孝廉”。
这个本来应该是很好的事情,但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推行久了就会弊病百出,最后出现了很多很虚伪的、沽名钓誉的“孝廉”,实际上他既不孝也不廉,但故意装出很孝很廉的样子。按照儒家的观点,怎么算孝呢?除了生前好好供养父母,死后也要守丧三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很多人就装作很孝,父母死了、埋葬了,他就在墓边搭个草棚子待上三年,有时还不封墓道,在墓道里生活三年。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他在墓道中什么都干。到汉末就出现了一大批伪君子、假道学,人们对这种现象非常痛恨。
另外,“五经”已经到了这种地位——很多人去注解“五经”,“五经”中的一个字就有上万字的解释,人一辈子读经都读不完,被称为“皓首穷经”。因此,汉末学风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玄学”,意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关于从儒家到玄学、禅宗的发展历程,可参见禅宗美学前史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儒家宗教化的进程就被遏制了,要不然的话,它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宗教。我们说,即便说它是宗教,它也体现了中国宗教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因为它起着与西方古代宗教相同的社会作用,就忽视了其作为中国宗教的特殊性,而恰恰要重视由其特殊性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异,从而弄清楚中国宗教观念的特点,以及中国人独有的宗教观念。